本帖最后由 芝麻糊了没 于 2021-4-9 11:57 编辑
黄昭福说,早年华侨在柬埔寨的生活很艰苦,自己也只能做一点小生意维持生计,而且生意还经常不稳定。他从事豆类杂粮批发已有近30年,每天都是5、6点多就要到市场开档,下午5点收档回家,日复一日。虽然日子平淡了些,但如今国家政局稳定,黄昭福觉得华人的生活在逐渐改善。
黄昭福的父亲今年82岁了,依然健在。黄昭福育有两女一男,孩子们都不大会讲潮汕话,但都会讲国语。2016年,黄昭福还曾陪同父亲回到中国,去看父亲出生的地方。由于在柬埔寨出生,对于父亲来说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家乡,黄昭福并没有太大的印象。但由于能够找得到家乡的亲人,让黄昭福有了“根”的感觉。黄昭福说,偶尔他们也会与家乡的亲人联络,前阵子还有家乡的亲人来柬埔寨游玩。
记者观察到黄昭福的档口梁柱上画有“I love China(我爱中国)”的英文,黄昭福说是隔壁档口的孩子们乱写的。虽然只是随意的涂鸦,但柬埔寨人对中国的印象以及华人对家乡的情结,从这个小小的涂鸦中似乎得以体现。
知道“根”在何处,但无意寻找
今年65岁的罗木卿,档口在黄昭福隔壁,同样也是从事豆类杂粮批发。罗木卿告诉记者,自己的家乡是广东潮州,自己的父亲在6岁的时候,跟着家人“过番”来到柬埔寨。
问及名字如何拼写,罗木卿原本提笔想写给记者看,但随后他放下笔,从一个老旧的铁皮盒子里拿出一张小纸条,展示给记者看。这是一张婚宴喜帖上的姓名条,上面写着罗木卿的名字,被他珍藏了起来。
虽然知道自己是华人,但罗木卿对家乡并没有过多的了解,至今从未回去过家乡,“我儿子曾经去过中国一次,不过是去做点小生意。”临走时,罗木卿的女儿正好出现在档口。当记者询问是否想要回到家乡寻找亲人,罗木卿的女儿用稍微蹩脚的中文婉言谢绝。
乌亚西市场里,多为上了年纪的华人在看守着摊档。记者又路过一个档口,发现了另一位柬生潮人。今年60岁的魏美谦记得自己的父母来自广东饶平县,但自己也没有回去过家乡,同样的,她对于“回到家乡”没有强烈的意愿。
魏美谦跟记者回忆起自己在70年代政局动乱时期的生活,感概战乱给人民百姓带来的影响。如今国家和平,对这些经历过动乱的华人来说,就是最好的结果。让魏美谦欣慰的是,自己的四个孩子都顺利在革命后出生,有了受教育的机会,如今孩子们不仅会讲潮汕话,而且还有柬埔寨语、英文等。或许对于第二、三代潮人而言,过好当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。
当天,“梦归潮汕”寻亲团的志愿者也在乌亚西市场派发宣传单,让更多潮籍华人知道有这么一个组织可以帮助他们寻亲。
【链接】 柬埔寨潮籍人口超过40多万
据资料记载,柬埔寨的潮州人(本文的“潮州”均为老潮州府)历史悠久,最早追溯到明代潮州澄海苏都南湾村人林道乾。林道乾曾为潮州小吏,后来聚众走私,纵横海上三十余年,足迹遍及东南亚等地。跟随其到柬埔寨的潮州人和当时已经在柬埔寨的潮州人,算是早期的潮州移民。
清代末期,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,潮州人再次被迫大量迁往南洋。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,再一次引发潮州人向东南亚移民,其中很多人辗转来到柬埔寨。由于柬埔寨具有较适于基本生存要求的自然环境,所以非常吸引潮汕地区的贫苦百姓到此落户,逐渐形成潮州人侨民社会。
20世纪五六十年代,越南、老挝战乱不断,许多邻国华人转而投靠发展较稳定和平的柬埔寨,这一时期柬埔寨的潮州人达30多万。70年代,由于柬埔寨政局动荡,许多潮州人被迫移民他乡,使得柬埔寨潮州人数量锐减,也正是这个时期,许多潮州人与家乡断了联系。
20世纪80年代,柬埔寨实行多元民族政策,华人地位得到提升,并逐步融入主流社会,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不俗的贡献,潮州人的数量也逐渐得到恢复和增长。目前,柬埔寨潮籍人口超过40多万,占柬埔寨华人总人口的80%,约有三分之一居住在首都金边市,金边也由此获得“小潮州”的美誉。
转自南方+,作者:余丹 原文:http://www.yidianzixun.com/article/0K5XGkmK
|